全景照-地點:朝天宮 拍攝 吳柏傳 |
地點:朝天宮 照片人物:吳柏傳 |
【沿革】嘉義市朝天宮緣起可溯自清康熙十六年(西元1677年),據傳是由泉州府城晉江縣的先民奉請天上聖母金身渡臺,爾後選擇諸羅縣治(現嘉義市)西門內街建廟奉祀,因晉江縣又名溫陵,故初稱「溫陵媽廟」。據朝天宮大殿的由住持僧岐衍妙琛於嘉慶七年所立的兩座石碑內容推算,以及余文儀續修的《臺灣府誌卷十二祠祀》所載,朝天宮應為乾隆二十三年(西元1758年)所創建,是臺灣年代最早的溫陵媽祖廟。清光緒三十二年(明治39年、西元1906年))正值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拆除西門城,信眾遂將城樓上所祀順安媽祖暫移溫陵媽祖廟同祀,光緒三十四年(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嘉義地區發生大地震,溫陵媽祖廟因而震毀,不得不拆除廟宇,因此在宣統元年(明治42年、西元1909年)遷移至原為籌建順安媽祖廟之廟地(即現址)重建。民國三十四年(昭和20年、西元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溫陵媽祖廟遭美軍炸毀,地方人士募資重建,於民國三十七年(西元1948年)完工落成,因溫陵媽與順安媽合祀一廟,於是同時將「溫陵媽廟」更名為「順安溫陵朝天宮」。民國六十三年(西元1974年),由陳山龍募資再度重建順安溫陵朝天宮,歷經十二年,至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66年)才完工落成,即現今廟貌。之後於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仿湄洲祖廟的「朝天閣」名稱而正式更名為「朝天宮」。【特色】嘉義市朝天宮所奉祀的溫陵媽祖是由泉州天后宮分靈來台,是一尊頭部用檀木雕刻,但軀幹是以綢緞縫製而成的軟身黑面媽祖。而在乾隆年間,原西門內街的溫陵媽廟因媽祖奉祀的位置角度,恰巧在日出時,光線會照射白壁再倒映入正殿,宛如媽祖晨起照鏡梳妝,所以當時的諸羅知縣將之列為諸羅八景之一。朝天宮為三層樓的宮廟建築,一樓正殿雖主祀溫陵媽祖,但也同祀順安媽祖,是全台罕見兩尊媽祖共祀於一宮的特殊廟宇;二樓分別為帝君殿、文昌殿及太歲殿,奉祀關聖帝君、玄天上帝、福德正神、文昌帝君、水仙尊王、四海龍王、太歲星君;三樓則為靈霄寶殿與觀音大士殿。朝天宮主要祭典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上聖母媽祖聖誕,各地前來進香的香客絡繹不絶,是當地的宗教盛事。
朝天宮每天都有進香團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多種口味的蠶豆酥和花生重點都是大包裝著 拍攝:吳柏傳
在朝天宮前街道旁有一間老戲院 拍攝:吳柏傳
戲院內牆上的獅頭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北港觀光大橋 拍攝:吳柏傳
北港觀光大橋上的千里眼、順風耳 拍攝:吳柏傳
有人的地方就有這種景點......拍攝:吳柏傳
到了晚上還有進香團才剛到準備進香
白天的中午的時候進香團現況
白天的中午的時候進香團現況
到了晚上六點半了都還有進香團前來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