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科大2011進觀休二甲~海洋觀光~
胡宇翔(2099411006)、蔡茗彰(2099411009)、陳韋鴻(2099411047)、陳智偉(20999411018)、吳柏傳(2099411008) 指導老師:徐瓊信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雲林縣-北港義民廟
轉貼 台灣大百科全書
本文著作權為文建會所有
拍攝:吳柏傳
義民廟
奉祀「
義民公
」
拍攝:吳柏傳
配祀「
義犬將軍
」,為塚與廟合一
古蹟
,整體為二進建築的廟宇。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倡亂,笨港為自衛組義民團防衛,多次擊追來犯賊兵,乾隆21年(西
元1787年)5月30日夜,賊兵先毒斃守夜猛犬後攻入劫殺,義民團奮戰有108人壯士為國捐軀,
乾隆皇帝頒「
旌義
」匾額褒揚
,
拍攝:吳柏傳
乾隆22年(西元1788年)6月
北港
仕紳倡議將義民遺骸合葬瓦棺,並建立「旌義亭」,明訂義民罹難之日為年度祭辰,以資奉祀。同治5年(西元1866年)戴潮春之亂賊兵攻笨港,義民團壯士36人壯烈成仁合祀於「旌義亭」中。同治2年(西元1863年)因”黃玉琮”敬獻
;
石雕
香爐,上書「義民公」字樣,於是「
義民廟
」之稱呼逐漸取代舊有之「旌義亭」。
經歷數次修繕始具今貌,其中於光緒20年(西元1894年)重修三川殿及主殿,並增加
;
義塚
後進堂舍,為建立今日廟體主要規模的一次大修。其後於日治大正7年(西元1918年)進行三座義民塚之修繕;昭和5年(西元1930年)改土埆壁體為磚造壁體,並新增多項屋面、壁面、詩文、彩繪的設施;民國55年(西元1966年)更換部份受損木結構為水泥製品(天溝與三川電部份構材);民國58年(西元1969年)屋頂整修,重做
;
剪黏
脊飾;民國79年(西元1990年)由匠師”劉秋鴻”進行全廟新敷彩繪工程;民國80年(西元1911年)改建後堂次間與義民塚塚身為水泥建物。三川殿與正殿相連,沒有丹墀及過水廊,廟身後側緊靠墓體前壁。地面鋪設尺磚及花崗石。廟身高度頗廣,空間感覺威嚴靜肅。雕飾儉樸,造型古意,木瓜拱及雕花配置中規中矩,兩側浮雕堵,博古樣式,正殿兩壁有「萬古流芳」「旌旗飛揚」大壁畫,把當時的兵荒馬亂,百姓遷徙流離的情況,彩繪得淋漓盡致。
拍攝:吳柏傳
義塚
分別位於主殿正後方及廟身左右,
義犬將軍
是
整塊大石頭雕成
,線條粗獷蒼勁又婉約,造型甚有創意。
義民廟
廟體小巧精緻,三川殿與主殿之間並未留設
;
天井
空間,兩空間之室內金柱連成柱列,顯得進深更長,加上主殿空間較為幽暗,因而形成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祭祀空間形式。此外,除民國50年代(西元1961年代),因保存概念不彰,新增水泥仿木構架,殊為不當外,廟內木構多細緻精秀,石作雕刻與詩文柱聯亦為可觀,同時並保有極多甚具歷史價值與營建考證價值的匾、碑、牌位、
石雕
、營建部件等,多數保存完整,極為難能可貴。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公告為
三級
古蹟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參考資料:
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雲林縣政府教育局
雲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雲林縣北港鎮公所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拍攝:吳柏傳
檢視較大的地圖
拍攝:吳柏傳
地點:嘉義-北港義民廟
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073&Keyword=%E7%BE%A9%E6%B0%91%E5%BB%9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